金沙江其宗大桥(云南 崔永江摄)
一、2021年旅游经济形势运行情况
国际旅游持续低迷,没有明显的恢复迹象。2021年以来,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虽然世界经济正在逐步修复,但旅游业复苏不显着。2021年11月份,部分欧美国家和东南亚国家取消入境限制,试图全面恢复国际旅游,但很快受到南非病毒影响,有些国家再度重启限制,疫情不确定对旅游业恢复产生较大影响。相关预测显示,2021年全球航空客流较2019年或仍将下滑40%-60%,预计到2023-2024年才能恢复至2019年的水平。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50%的受访专家预计,国际旅游业需要等到2024 年甚至更晚,才能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国内旅游呈现先高后低、跌宕起伏的复苏特征。受益于疫情的有效控制,国内旅游在全球率先复苏,但2021年下半年以来,受疫情多点散发、跨省游熔断「常态化」等影响,复苏速度有所减慢。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最新预测数据,2021年国内旅游接待人数恢复到2019 年的57%,国内旅游收入恢复到2019年的53%,显着低于其对2021年上半年的预测数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此前预测数据显示,2021上半年国内旅游接待人次恢复到疫情前的7成左右。节假日出行市场先行复苏。2021年春节、清明、五一、十一等节假日国内旅游人数分别恢复到疫情前同期的75.3%、94.5%、103.2%和70.1%,国内旅游收入恢复到疫情前同期的58.6%、56.7%、77.0%和59.9%,好于年度恢复情况。主要客源地恢复优于主要目的地。靠近主要客源市场的旅游景区客流增长趋势明显,而面向中远程旅游市场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型旅游景区接待人次和综合旅游收入下降明显。中国旅游研究院专项调查数据显示,游客目的地平均游憩半径从2020年的14.2公里收缩到2021年的13.1公里。
旅游细分业态复苏分化情况凸显。传统旅行社行业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最严重的细分行业之一,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国内旅行社几乎都依靠出入境游等国际业务获得收益,在出入境游全面停摆的情况下,虽然国内旅行社也积极寻求转型,拓展国内业务,但恢复情况不乐观。中青旅、西泽旅游等企业旅行社业务普遍恢复到正常年份三成左右,会展等B端业务恢复情况好于C端业务,资金等压力仍在加大。与在线旅游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景区行业投资意愿有所下降,以主题公园为例,2020年我国大型旅游设备2.48万套,到2021年减少到2.38万套,一般大型旅游设备的更新周期8-10年, 整体数量的下降,意味着主题公园建设有所收缩。2021 年以来,景区投资由市场主体主导逐渐转向以政府主导为主。旅游零售行业依靠海南离岛免税保持了较好的增长态势,据海口海关统计,2021年1-9月离岛免税销售额达到355.4亿,较上年同期增长121%,已超过上年全年销售水平(2020年全年离岛免税销售额274亿元, 口径不含有税和补购部分),离岛免税实际购物人次513.05万人次,同比增长84%,客单价达到6928元,较上年1-9月水平提升1138元。但口岸免税店面临生存压力,出入境客流锐减,大部分门店仍处于关闭状态无法开店。酒店行业龙头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行业集中度提升。2020年底排名前三龙头酒店集团锦江国际集团、华住酒店集团、首旅如家酒店集团,其客房数分别是94.65万间、65.22万间、43.25万间。截止2021年9月底, 这三家酒店集团的开业客房数总计为98.9万间、72.30万间、45.73万间,实现逆势扩张。亚太区酒店投资快速复苏,2021年前三季度,亚太地区酒店投资总交易额共计63.4亿美元,酒店投资交易活动主要集中在中国、日本和澳大利亚,三个国家的酒店投资额占亚太区投资总额67%,其中中国地区的交易额达到15亿美元,为亚太区之首。邮轮行业方面,虽然主要邮轮企业业绩持续低迷,但2021年以来,国内外企业对邮轮产业布局力度有所加大,带动邮轮价格回升,邮轮企业希望抢抓市场低点,为疫后复苏做好准备。
旅游企业跨界、跨境竞争压力明显增大。在线直播、沉浸式体验等业态加速发展,元宇宙等技术引发行业高度关注,科技公司、短视频企业渗透文旅产业。抖音推出「山竹旅行」,实现从视频种草到交易的死循环,密室、剧本杀等与旅游结合,成为目的地引流的新渠道。细分业态跨界融合也成为一种趋势,例如大量的酒店企业向旅游目的地打造延伸。虽然现在出入境游停滞,但旅游企业的国际竞争压力依然存在,以旅游零售业为例,韩国免税通过海淘平台、跨境电商等渠道、与海旅投等合作大举进入中国市场,间接影响国内旅游零售市场,2021年前三季度,韩国免税实现销售额115亿美元,同比增长19.8%,不论销售规模还是客单价一直处于高位,市场规模仍然领先于中国市场。
需求收缩等压力对弹性旅游出行产生较大影响。2021下半年旅游业恢复放缓除了疫情反复的影响外,与消费整体走弱有一定关系。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9%,较10月回落1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速为4.4%,低于10月0.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实际仅增长0.5%,较10月大幅下降1.4个百分点。从环比看,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22%,低于10月0.08个百分点。「三驾马车」当中,消费需求收缩最大。消费需求不足对尚未达到刚性消费程度的旅游产生较大影响。
消费者需求的快速转变和升级,对传统旅游带来新的挑战,行业创新、数字化转型速度加快。从消费人群看,旅游市场上的90后、00后年轻人、中高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新主流和富裕阶层、年轻一代已成为旅游消费主体。新型消费者在个人导向的消费中,既有生存需求的质量升级,也包含感性价值催生的情感需求和成长发展的需求。这些需求重新定义了消费者的生活、个性、情绪和成长。从消费习惯看,自驾游、周边短途游、休闲度假游等旅游消费成为新常态,呈现出行自助化、过程数字化、行程体验化、体验个性化、出游高频化等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2021年以来,文旅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明显加快,传统旅行社加快在线布局,景区通过VR、AR等数字化手段将其历史文化或民俗文化融入旅游项目,使文化遗产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游客面前。旅游演艺项目通过大量应用数字技术的结合带来沉浸感以提升游客观影体验。酒店企业通过数字化管理全面提升客户粘性,打造无接触服务。
二、2022年旅游业发展趋势预测
除了疫情影响外,宏观经济下行、需求收缩等因素使旅游业面临的综合挑战上升。2021年下半年以来, 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三季度经济增速仅为4.9%,四季度还可能进一步下滑。宏观经济景气指数2021年9月跌破景气指数临界值,经济状况恶化。多家机构预测认为,2022年上半年,经济下行惯性依旧,2022年我国经济增速将回归「5」时代。经济下行,消费可能随之走弱。居民消费总量取决于就业、人均收入、消费倾向三个主要变量。2022年我国就业压力增大,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预计将达到1076万人,比2021年净增长167 万人。经济状况不佳,也将直接影响居民收入和消费意愿。央行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2021年三季度城镇储户选择更多消费占比为24.1%,比2019年四季度下降3.9 个百分点。疫情冲击和消费疲软是旅游业明年面临的主要挑战。
国际疫情不明朗,出入境游明年开放可能性较小。国内开放出入境游主要看三个关键指标,一是疫苗接种情况,尤其是第三针的接种情况;二是看有没有特效药;三是死亡率是否能控制在千分之一以下。目前国内这三个指标与要求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而且2022年还有举办冬奥委会、召开二十大等重大工作,在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开放出入境游的可能性较小。
预期波动转弱对旅游供需两端形成困扰。供给侧, 企业从疫情之初憧憬很快到来的报复性反弹,到疫情持续演进期间期待重大节假期大干一场,再到对阶段性多点散发疫情导致的时松时紧的管控无可奈何甚至「躺平」、弃船上岸,企业家信心走弱,耐心下降,中国旅游研究院观测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处于枯竭线边缘,传统业态的资金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大,房地产行业投资风险可能传导到旅游行业,新动能进入旅游业的局面尚未打开。消费端,消费者的预期也从初期坐过山车一样的上下波动,到后来对要不要出行的犹豫、观望、瞻前顾后。2021年二季度以来,消费者预期指数、满意指数和信心指数三大指数出现同步快速回落,这种回落主要来源于对于未来的信心的下滑,这种下滑可能会导致出现一种永久性收入下滑的风险,消费支撑力可能会出现趋势性变化,消费端的变异需要高度关注。虽然我国旅游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但当前市场预期转弱、转差对行业发展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2022年有望出台新一轮扶持政策和消费刺激政策。旅行社、景区、酒店等企业普遍反映由于2020年国家出台的各种扶持政策在2021年不再延续,企业经营成本今年有所上升,生存难度加大。考虑到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的,要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2022年大概率会研究出台针对旅游企业的一揽子扶持政策,可能重启发放旅游消费券等刺激政策,增强旅游消费内需动力。
中高端市场回流和消费市场下沉仍然为2022年旅游业规模增长带来机遇,行业转型升级将继续。基于2022 年出入境游恢复概率不大的判断,旅游领域的重点仍然是畅通国内大循环。2022年市场趋势总体变化可能不大,呈现以下特征:一是便利化,消费者预订在线化的习惯进一步加深,本地与周边微度假将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周边的景区目的地可能迎来较好的复苏。二是主题化,自驾、亲子、康养、体育等主题游仍可能是市场的热点。三是质量化,中高端质量游将持续复苏,消费者的需求从基本的物质需求向社交等精神需求延伸,兼顾多重价值的新型旅游产品和消费场景可能受到消费者追捧。四是数智化,科技对旅游业的影响将持续加大,旅游企业转型是否成功,很多程度上取决于面向客户需求的数字化转型进程,创新技术应用可能为旅游企业拓展新的赛道。五是绿色化,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资源环境约束条件越来越多,推动经济绿色转型有望成为常态化趋势,旅游企业也将改变开发方式,低碳环保、注重生态安全将成为投资的新方向。
三、相关对策建议
市场预期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企业经营的难度,建议加强市场分析,争取政策支持,应对好疫情冲击、需求下降等挑战。市场预期不确定往往比市场单边下行更具杀伤力,企业经营决策的难度增大,攻和守容易错位,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辩证分析,谨慎应对。一是要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宏观环境对旅游业影响日趋复杂,我们要从经济稳增长,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得以满足等角度出发,提出政策要求。二是要进一步优化业务结构,加速出清收益率低于资本成本的项目,提高整体抗风险能力。三是要紧密跟踪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市场形势,做好市场反弹和市场下跌的两手准备,增强战略柔性,提高适应动态环境的能力。
奔向美好(本刊)
市场不会简单的回到疫情前水平,建议各业态利用疫情的窗口期,做好长期发展的布局。旅游业进入拉锯式恢复,传统旅游业最大的不确定性不仅仅是疫情的不确定,而是行业变革的不确定性。疫情影响消除后,市场不会再和疫情前一样,消费需求、消费习惯都将发生很大变化。传统旅行社既要努力克服疫情影响,更要利用疫情的窗口期转观念、转方式,调整适应新的市场趋势,为疫情后全面恢复做好蓄力准备。景区业务要转变过去依靠地产反哺的模式,房地产行业回归居住本源, 面临长周期的调整,也要求景区项目要调整过去大投入、高周转的思路,回归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本质,进一步强化项目运营能力,从内容打造、体验提升等方面做好转型调整。旅游零售业务既要充分利用好海外消费回流契机,在海南市场、在线业务持续发力, 还要研究国际旅游复苏后,供货商策略变化,明年国际形势更加复杂,西方疫情防控全面放开,可能引发全球供应链的再调整,需要做好应对,提早布局境外市场, 提升对产业链的掌控力。酒店业务要通过轻重结合,探索多元化投资合作方式,尝试「酒店+」模式,在规模上持续发力,提升酒店业务整体竞争力。旅游交通业务要进一步聚焦细分市场开展差异化竞争,一方面发挥交通的串联作用,强化目的地业务协同,另一方面向新能源、无人驾驶等科技领域延伸,探索前瞻性技术在旅游场景的应用。邮轮业务要明确发展方向,研究适合自身实力的发展路径。
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市场消费结构变化的准备。虽然疫情影响还在延续,但总体看,离市场全面复苏越来越近。市场全面复苏,意味着旅游市场消费结构可能再次发生变化。由于旅游消费是可选消费,预算是一定的,出入境游和长距离游重启后,势必会影响周边游消费,如何适应新的市场变化,需要提早思考,在资源分配方面有所倾斜,优化区域布局,挖掘更多新的消费场景,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