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不仅是近代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堪称教育家、思想家,他的弟弟与子辈、孙辈皆是晚清朝中栋梁,科技、文化方面的杰出人才,在当今社会,曾氏後人也多是教育科技人才。可见,曾国藩独特的家庭教育令几代人称赞和信服,实属近代家庭教育之典范。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自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既注重内在的品德教育,又涵盖外在的学习能力培养,还包括了全面独特的治家之法。曾国藩对子女的教育可谓是面面俱到,从为人、劝学、治家等各方面全方位的加以指导。他的思想言论主要体现在他的一封封家书中, 列为品德教育、治学态度和治家之道三个方面。
「孝悌」为教育核心
「孝悌」一直是曾国藩教育子女的核心重点,他认为孝悌是家庭和睦的根本,是「家庭祥瑞」体现,推崇「孝友」之家。他说过: 「吾细思凡天下宦官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尔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 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曾国藩总结, 以往的官宦之家,最多只能维持一代兴盛,其子孙往往骄奢淫逸,致使家道中落;经商世家,秉持勤俭作风方可绵延三、四代;持有耕读家风之家,谨行简朴作风,能绵延五、六代;而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之久。由此可见,曾国藩认为耕读、孝友相结合才可能使家道长兴不败,「孝悌」是家庭兴旺的根本,也当作家庭教育的核心。
恒为立身之本
曾国藩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儒学最高思想境界,如此成就与他的恒心是分不开的。曾国藩在写给弟弟的家书中提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志即为立志,识即为学识,恒就是恒心。曾国藩一生无论从为官、为臣,都是当时的榜样,这与他的志向、学识是分不开的,更离不开他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他也劝诫其弟、子女: 「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蓄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曾国藩认为学贵有恒才是学习进步的真理,做事有恒才是成功的必须,他也提出「人而不恒,终身一无所成」的观点。
律己为做人之本
曾国藩认为律己为做人之本。生活中,曾国藩是一个严於律己的人。道光二十二年写给自己父亲的书信写到:「自十月以来,念念改过,虽小必惩,其详具载示弟书中」。意思是自从十月份以来,经常律己以改过自新,尽管是很小的错误也要惩罚。曾国藩要求自己每天都要写一份日记心得,记录自己每天的行为, 出现过失就及时改正。这个好习惯伴随曾国藩数十年,他也因此收获很大。晚年的曾国藩仍然坚持每天走千余步,撰写日记等等。他也时时劝告其弟和子女要严於律己,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慎独」为修身之道
在家庭教育中,曾国藩十分看重「慎独」,认为「慎独」是修身之道。「慎独」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即一个人的时候仍然能够谨慎、警醒。曾国藩一生谨行「慎独」,即使位高权重、权倾朝野,仍然能够做到谨慎自律。他在家书中告诫家人:「天下有益之事, 即有足损者寓乎其中,不可不辨。」每日撰写日记时,他会在日记里反思、自省,检查自己的言行。《过隙集》是他给自己定的「日课册」,曾国藩几乎每日都在册中记录一些想法和事情,以便随时查看从而鞭策自己。
「恕敬」为处世之道
「恕敬」就是宽恕、尊敬、敬畏,与骄纵相反。曾国藩认为「敬」是提升个人品质道德的奠基石。他认为「行笃敬」说的很有道理, 非常值得推崇。主敬是儒家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主敬则身自强」,意思是说「敬」可以提升个人的精神状态,有助於个人的自强和自立,以此更好的投身於工作、学习和生活。曾国藩主张「恕敬」,教育子弟应该要一心用功,戒除傲气和惰性,才能进步。在家书中曾国藩也悉心的叮嘱过儿子:「至於作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曾国藩旨在教育其子如何为人,他认为,「恕」往往比「敬」做起来更容易,并且将「敬」字看做是增进道德修养的基础。
( 文字作者现供职于青岛海泉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