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一生中虽然政务繁忙,但是却非常注重子弟、女儿的家庭教育。曾国藩认为,一个人能否成才、成功,与其先天的条件有关,更与後天的教育有很大关系,尤其是家庭教育,实为後天教育的重中之重。而曾国藩如此煞费苦心的经营家庭教育,也取得了很大成效。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就是一名与李鸿章、左宗棠齐名的历史人物;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受其引导,学识广博、德才兼备,是清末着名的外交家;曾国藩的次子曾纪鸿一生中潜心研究数学,实为一代数学大家;还有曾孙辈的曾宝荪等人,也是有名的教育家、学者,等等。据相关部门调查显示,曾家分散定居国内外的後人,多为教育家、学者,或者是其他方面的专家,大多数人都在事业上颇有建树。曾氏家族人才辈出,足以给我们当代的家庭教育以诸多深刻的启示。
注重培养良好向善的本性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十分注重良好向善人性的培养,他认为一个人要想「成才」,必须先「成人」,这也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的家训思想,即「先做人,後做事」。 与此同时,「重德行」也是曾国藩在家庭教育中尤其强调和推崇的,曾国藩这种正确的教育理念是曾氏家族人才辈出得以绵延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曾国藩的曾孙近代着名教育家曾宝荪先生在回忆录中就有提及,她始终未忘记祖训,未忘记曾文正公的教训。曾国藩的这种教育目的足以带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在当代的家庭教育中,我们应当向曾国藩学习,树立正确的教育目的,注重培养良好向善的本性。如果一个人首先拥有良好向善的本性,那麽在待人接物方面,在为人处世上,都会表现出更高的素质,更好的品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飞速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德」要比「才」更重要,也更加难得。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对「德」与「才」的辩证关系有经典的论述:「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由此可见,在当代的家庭教育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德行的培养,做人的根本就是人心向善,面对任何事情,任何情况下,不忘初心,保持本心是我们应该学习和重视的。
引导养成正确的名利观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体系中,「轻功名」是曾国藩所提倡的。曾国藩认为,教育的目的决不能带有功利意图,而应该引导子女养成正确的名利观。虽然曾国藩在朝廷身居高位,但是他从不强求也不奢望自己的子弟一定要步入仕途、升官加爵。曾国藩说过,别人都想让子女做大官,唯有自己认为做不做官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成为读书明理之人。曾国藩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教育中,他引导子女要顺应自己的个性和兴趣发展,把「名」和「利」抛到脑後。这种教育观在当今社会,都是很超前的,也是难得可贵的。在现今物欲横流的中国社会,追名逐利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往往为其灌输要成功、要成名的思想。尤其是90後、00後这两代人,多是独生子女,从呱呱坠地起就被父母抱有很大的期望。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为这些孩子的升学、工作往往心急如焚,甚至早早就规划好人生、事业的发展方向,为的就是孩子将来能有大好的前程,能成为人中翘楚。然而,这种做法往往会导致矫枉过正。家长以功利意图去教育子女,而忽略子女的个性,不考虑孩子的想法,轻则会令孩子产生排斥感,厌恶学习,重则会导致孩子功利心太重,甚至为了成功、成名不择手段。在今天中国社会大发展、大繁荣之际,我们要借鉴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名利观,让孩子先「成人」,再「成才」,德才兼备的人才是适应这个社会的,也是这个社会真正需要的。
「让儿孙一无可侍」
在生活中,曾国藩实施「让儿孙一无可侍」教育。即使是身居高位、家境充裕的时期,曾国藩在家庭教育中依旧实行「八字家训」。曾国藩十分注重培养子女的动手能力,他认为无论家境如何,儿女都应该学会自力更生,这是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决不能舍弃。而且,曾国藩在当时就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不主张将钱财等留给子孙後代,他说儿女有出息要这些钱有何用,儿女没有出息要这些钱又有什麽用呢?在教育中,让子女养成自立自强的人格,比为其留下万贯家财更加有意义。然而,在当代社会,家长往往不这样想。为了让子女有更加优渥的生活,家长大多整日忙於工作、应酬,无心投身於对子女的家庭教育。而且,在家庭生活中,子女的事情几乎是全权代劳,不仅让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也让孩子对家长过度依赖,并逐渐丧失独立生存、自理的能力。试问,有谁能保证可以永远陪在子女身边照顾左右?子女早晚都要步入社会这个大家庭,如果不能早日养成独立自主的生存能力,那麽将很难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因此,在当代的家庭教育中,我们要学习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模式,实施「让儿孙一无可侍」教育,引导孩子养成必要的生存、发展能力的同时,避免娇气、逸气的滋生,这样才能够有利於孩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