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也学堂(本刊)
文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侗族文化是贵州的本土文化,是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传统侗族文化是黄岗村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现在的黄岗信奉「不大拆大建,不求新求洋」,在项目运行及发展过程中,坚持走「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道路,破除「围墙」,引客入庄。
走进黄岗村,浓浓的侗风余韵扑面而来。在村中蜿蜒穿行,侗家秀歌舞, 热情好客。在村子里有一所名叫「月也」的学堂,由一位名叫徐政雪的来自吉林大学的女硕士创办,她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地可持续生计」理念引入黄岗村,通过月也学堂发起并组织了由热爱民族文化的返乡青年组成的侗乐团,力图实现在将侗族大歌、侗乐演奏和侗文的传承的同时,提升村民的可持续生计能力, 将传统文化传承和文化旅游推广紧密结合,以探索自然和文化遗产、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协同效应促进可持续发展。
侗族乐器琵琶琴(本刊)
见证岁月沧桑的鼓楼下,各类民俗文化活动渐次上演。穿插以其中最为隆重的「抬官人」节和喊天节;「五一」、「十一」等重要节假日期间不同主题的乡村巡游,黄岗美丽乡村特色演艺正描绘出新时代侗族村寨秀美灵动的神韵风采。
在开发旅游,留住绿水青山的同时,中国旅游集团黄岗项目尊重村民作为当地文化的传承者和守护者,更将村民视为村庄发展运营的参与者和建设者,通过与村民建立共享合作机制,为村民开展文化演艺、优质服务、仪容仪表及行为规范等培训,安置村民就业。正如双江镇人大主席祝显兴所说的,保护好黄岗的生态环境和宣扬黄岗民族文化同等重要。
之前在黄岗村举行的一场名为「禾仓有展」暨香禾糯新米品食田间派对也很有意思, 现场精心布置又保留本地风俗的禾仓,挂满禾糯的晾禾架上同时展示艺术家在地实践中关於香禾糯包装设计故事与灵感,以及香禾糯从折取到收获全过程的影像展示;以文字书写,以影像记录, 启动香禾糯文化的生机。闻讯而来的村民们纷纷进入禾仓观看艺术家们制作的香禾糯包装故事和纪录视频,视频的坐垫前坐满了小朋友和村民,两层禾仓流转着好奇新鲜的人们。通过近距离接触掌握第一手在地民俗文化信息,并加入一些创意性的活动和展陈,将这些信息传递出去,让传统村落得以抽出新枝。
双江镇有关部门日前前往黄岗村进行徵收民宿核心区土地流转工作,预示着「禾仓下的创客中心」开工在即。项目运营经理吴显忠告诉我们,黄岗村的发展变化让当地村民内心产生了成为乡村创客的向往。在他们身上,总少不了一种独特的乡村创客人文情怀。项目希望通过建设创客,逐渐营造出以农创、文创为典型的创客文化氛围,成为黄岗村美丽乡村和精准扶贫的引擎和智囊。
禾仓改造後的活动中心和住宿(本刊);创客文化氛围正逐渐形成(本刊)
黄岗村美丽乡村建设还注重保留原生态、就地取材和挖掘本地文化,努力做到原汁原味和精致化。在项目运营中深入每家每户,找出他们独具特色的地方,比如根据每户酿酒、养鸡、养猪、养鸭等不同特色,售卖黄岗自产自养自种产品,打造少数民族村寨特色商品售卖示范点,帮助不同村民运营不同特色的客栈餐厅等。
「保护乡村遗产的目的是让村民们感受到保护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改变。只有让村民看到传统村落的价值,他们才会转变观念,产生对村落的自豪感和认同感。」黄岗村的设计参与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罗德胤说。
罗德胤团队在这里进行一场试点性的村寨改造活动。动工前,他们将村干部、寨老、小学校长、老师等寨里的精英聚到一起,举行了一场十分接地气的汇报会,不仅向村民们阐述团队的整体规划概念,更是想让村民了解以後寨子会如何规划发展。除了萨坛、碾房、百年侗宅等侗族传统建筑的修复,团队更想着墨的还有传统空间的改造, 他们挑选了寨子西面半山腰上的一处民居,将其改造为民宿,更让人惊喜的是,他们还在寨子边缘的禾仓群中,选择了面向梯田和被禾仓团抱的两间改造为民宿,作为体验稻作文化的先行试点。
村里现在一共改造了三个禾仓,两个小的用於住宿, 一个大的用作活动中心。在每个禾仓,他们有意地在朝向开阔的一面,装上了大玻璃窗。从里面向外看,可以见到周围挂满金灿灿的稻穗。这种体验感是非常特殊的,有环抱感和冲击力。进到禾仓民宿的人,几乎都表达了同一个感觉:就想呆着,不想走了。这种评价,是对这些乡村设计者的最大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