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是指肠黏膜局限性隆起的病变,一般来说,肠息肉是一种良性病变,它小至芝麻、绿豆,大至核桃,数量可从1个至数百个不等。常见的肠息肉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儿童性息肉、腺瘤、乳头状腺瘤,此外还有家族性息肉病和珀茨-杰格斯二氏综合征等。既然是良性的病变,为什麽医生却把它称为体内的「定时炸弹」呢?原因是因为肠息肉存在癌变的风险。
肠息肉有什麽症状?
肠息肉较常见,多见於40岁以上的成人, 男性稍多於女性。肠息肉起病隐匿,临床症状常不明显,即使出现某些消化道症状,如腹胀、腹泻、便秘等,也因较轻微和不典型而易被忽视。一般多以大便习惯改变、次数增多、便中带有黏液或黏液血便,偶有腹痛来就诊,一些患者可有长期便血或贫血。
肠息肉会癌变吗?
增生性息肉在大肠中较为常见,多在中年以後,不会癌变。炎性息肉常见於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等肠道疾病,治疗主要是控制原发病变,必要时行肠段切除,会否癌变,现今尚难结论。儿童型息肉多发生在10岁以下儿童,可自行脱落,不会癌变, 可通过内窥镜电灼切除。腺瘤多见於各种腺性器官及黏膜等处,有些可癌变,可手术治疗。乳头状腺瘤较少见,但易癌变,多见於老年人,主张手术摘除。家族性息肉病是一种较少见的遗传性疾病,常在10岁後出现,多发性肿瘤样息肉, 最终将发生癌变,主要采取手术切除病变肠段。珀茨-杰格斯二氏综合征是一种与遗传有关的少见病,除在胃肠道有广泛分布的息肉以外,在口周、唇、颊粘膜、手足等部位可有褐色、蓝色或黑色色素沉着斑,极少癌变,若无合并症,一般不需手术治疗。
肠镜能否判断息肉的性质?
内镜下从大体形状上大致判断息肉的良恶性,一般来说,带蒂的、直径小於2厘米、表面光滑、推动活动度好的常常是良性的。而黏膜下扁平的,直径较大(大於2厘米),表面有出血、溃疡、推动活动度差的往往是恶性的机会较大。当然这个诊断是大概而模糊的,要将息肉完整切除送病理检查,病理结果才是息肉诊断的「金标准」。
发现肠息肉是否都要切除?
肠息肉大部分是肠黏膜的一个新生物,如果是腺瘤等癌前病变,则相当於一个「定时炸弹」,随着息肉增大和数目增加,癌变机会也增大。即使是炎症性息肉,也可能带来一系列临床症状,如长期便血、腹泻、肠套叠甚至肠梗阻等。因此,发现肠息肉应将其切除。不过,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大部分结肠息肉的切除已不需要开刀。现在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已是很成熟的一种肠息肉治疗的常规方法,除了极少部分直径过大、内镜下形态明显恶变或数目过多者外,一般均可在内镜下将肠息肉完整切除。息肉大部分为良性,外科手术切除或内镜下切除後,预後良好,但应注意尚可复发,部分息肉可以恶变,应及早做局部肠段切除。
大肠癌可防可治?
大部分的肠癌患者都是中老年人,但是近几年也有年轻化的趋势,由於大部分的大肠癌都是由小的良性息肉经过5至10年发展演变而来,这为我们预防大肠癌提供了5至10年的窗口期。建议普通人群从45岁开始进行大肠癌筛查,如果有明确的大肠癌家族史或遗传性腺瘤性息肉病史等、原因未明的便血或消化道症状者、特别是40 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应更早进行筛查和作进一步检查确诊。目前,对大肠癌常用的筛查方法有大肠镜检查、粪便检查和大肠CT检查。
大肠癌是一种可防可治的恶性肿瘤,预防大肠癌,从盯紧肠息肉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