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传统的侗寨
最近我参加了公司组织的活动,去了一趟黄岗侗寨。黄岗侗寨身处深山之中,交通不便, 贫困闭塞,居住的卫生条件非常差。全村383户1503口人,小村中风雨桥、鼓楼、戏台、表演楼等民族风情建筑一应俱全,至今仍保持着原始状态和百年前的传统生活方式。
所幸,随着黄岗2012年被评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政府加大力度改造基础设施。黎平依托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优势, 借助贵广高铁和三黎、黎洛、厦蓉相继通车和黎平机场航线不断加密的交通优势,重点打造「百里侗寨」精品旅游线,比以前方便很多,黄岗自然成为旅游线的重要节点。2017年,中国旅游集团立志在黄岗村打造出可复制的旅游扶贫示范项目,改变传统的农村经济模式,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让古侗寨焕发生机。2018年3 月,中国旅游集团黄岗村项目正式建设,组建合作社,整合村庄资源,通过村民共享合作社股份机制搭建平台,引入各类合作夥伴,以市场化的方式共同打造美丽乡村,促进村庄产业发展,优化村庄产业结构,实现共同富裕,取得了良好的帮扶效果。建设中充分考虑了传统文化保护、保育、创生三点来启动村落整体文化价值,让乡村不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更留得住乡愁。
身穿民族服饰的侗家小女孩
我们在寨子里蜿蜒的石板路上穿行,游离的目光一下子就被攫取了。安静的寨子,房子是古朴杉木做的吊脚楼,黑灰色的瓦当,旧旧的、经岁月洗礼过的颜色;空气是淡淡的青草香混着陈年木质香;穿着传统服饰、高挽发髻的女人们挑着担子下田归来,背篓装着不知名的野菜;两个小朋友小水渠边洗完衣服合作拧乾衣服;小屋前面带憨厚笑容的老爷爷老奶奶在回味人生;一群孩子从我身旁奔跑而过,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就知道没有玩累他们是不会回家的;男人三五成群蹲在路边抽着自己种的烟叶聊天,或编竹筐;女人在家门口纺纱做衣服;房前屋後随处是鱼塘和禾仓,还有荷花池⋯⋯日出而作日落而歌,自给自足,完全是一幅田园牧歌生活图。最起眼的, 还是在一片二层小楼的地方出现一座十几米高的鼓楼,鼓楼飞阁垂檐层层而上呈宝塔形,是侗族人遇到重大事件击鼓聚众、议事集会的会堂。鼓楼中挂着一块写着二十四节气的木板,有两条栩栩如生的龙,还有一些叙事的图画和一排排木凳子,鼓楼里有一间房子养着肥壮的斗牛,鼓楼前架着蒸酒的炉灶酿制着米酒。寨子中心小山上边有观景台,可俯瞰全寨,也是青年男女谈情对歌的好地方。黄岗人的生活围绕着他们的田地, 依然保留着百年前的生活方式与节奏。这里的稻田养鱼,鱼吃寄生虫,种田不用化肥,收割不用镰刀,传统人工舂米,用手指取食,厕所建在鱼塘上,谷仓建在水塘里,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稻作文化原生态保持最完整、最原始的第一寨。歌是黄岗人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黄岗人逢年唱歌,过节比歌,喝酒敬歌,嫁娶拦歌,谈情对歌。黄岗是唯一一个过「喊天节」的侗寨,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村民们都身着盛装,吹笙打锣,祈福求雨,热闹非凡。
黄昏,和煦的光线投射在木楼上泛出金黄的色泽,温暖人心。晚饭是在侗寨吃地道的侗家菜,听着动听的侗歌,喝着清甜的糯米酒,真正体验了一次侗家文化。我们依依不舍地和寨里人告别,大家互唱了一曲,互相听不懂歌词,但心意互通。我们唱了《朋友》:「繁星流动,和你同路,从不相识,开始心接近,默默以真挚待人⋯⋯,你为了我,我为了你,共赴患难绝望里紧握你手,朋友!」
写作业的学生 音乐交流
此行让我们看到了黄岗的落後脚步,传统的农耕经济、生活条件差、物资匮乏,但又觉得特别淳朴。远离繁华,没有多少商业气息,少了许多浮躁,生活不算富足,但是简单快乐。一切似乎如常,却又有了许多显而易见的改变。村子变美变乾净了,游客开始增多,村民们化身演员, 歌舞乐器喧嚣,沉寂的文化有了越来越多的人欣赏,收入增加,赚到钱也不再总是喝喝酒花掉, 不时到来的志愿者带来了外面世界的新鲜事物。原本外出打工的青年们,成了宣传家乡的主力军。回侗寨发展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带回了更广阔的眼界和抱负,他们和年长者一起建设自己的家乡,憧憬美好生活,把家园打理得越来越好。
发展建设中也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如发展与自身文化保护的问题,希望在非遗文化保护方面能获得更多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的关注,让中华民族的璀璨文化传承发扬,让老百姓充满希望,能够用新的眼光,找到那条最合适自身发展的道路,不仅是物质上的富足,还有精神上的充实。乡村的农家,是幸福的处所,最终梦想,是把故乡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幸福乡村。
( 作者现供职于集团人力资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