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参观沙漠博物馆
在课堂,书本是孩子的世界,走出去, 世界是孩子的书本。
无论古今中外, 历来十分重视「游学」。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开启「游学」之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为世人「游学」的理想和追求。
研有所思,学有所获,旅有所感,行有所成。研学旅行不是一般性的旅游活动,要有「研」有「学」,有「游」有「乐」, 「研学」和「旅行」各半,以学习共同体的方式开展集体性学习活动,在社会和大自然的课堂中学习、体验,目标定位更综合开放。
「今年3月底,来自吴忠的120位学生到沙坡头景区来参与『沿黄探知』研学游项目;4月,甘肃一家旅行社组织了30多人来景区,也是研学游;5月,来自中卫本地的研学游团队多了起来,中卫六小、中卫十一小、中卫三中等多家学校都先後组织了研学游团队,多则千人左右,少则几十人。」沙坡头景区研学负责人说「从今年过完春节, 就陆续有团队进入,既有本地的,也有周边的。」
研学旅行的「火」源於利好的政策, 2016年底,国家11部委联合出台了《关於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景区结合儒家文化精髓和国学精粹,着力打造中国研学旅游示范区,发挥弘扬传统文化、推动素质教育的主力军作用。
学生们体验麦草方格的制作
自《意见》发布以来,教育机构和学校纷纷行动起来,把课堂」「搬」到校外,全国研学游的活动如燎原的火种遍地开花,如火如荼地推进开来。
研学旅行的「火」也源於亲子旅行理念的改变。
当下,多数家长对於亲子旅行的基本认知和主要诉求,具有教育意义的旅行产品逐渐成为亲子家庭旅游消费的「刚需」。大多数的父母认为亲子旅行的目的不再是为了单纯看风景,放松身心,而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成长,同时在旅行途中获取知识,增长见识,培养自信、独立的性格。在新的旅行理念的冲击下,沙坡头景区的研学游产品也日益成熟,家长们对於产品的研学元素要求更多,对教育意义要求也更高。
在沙坡头景区的研学旅行手册里,系统研发了以《爸爸去哪儿》为主题的《研黄探知》《黄河与沙漠的对话》和《向沙漠进军》三大研学产品,同时结合学校课程和景区文化特色推出《科普课:参观沙漠博物馆》《历史课:黄河上的活化石》《手工课:石头上的密码》《美术课:彩沙绘山水》和《环保课:向沙漠进军》五大研学课程,以学生现场参观、实践、探究及创新等形式为主,组织学生走近自然,与黄河、沙漠、高山及绿洲亲密接触,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求知,提升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最终达到研学旅行的真正意义。
与传统夏令营不同的是,到沙坡头的研学营则在过去的基础上穿插了研学的内容, 且研学的内容占到了6 0%份额,其目标就是走出去,通过寓教於乐,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体验快乐,收获知识。孩子们带着任务出发,每天都要完成研学手册上制订的功课。通过独立的旅行生活,让孩子们去探索、去思考,学会和自然和谐相处;学会自理、承担责任;学会沟通协作和包容,真正做到在旅行中边游边学。
( 作者现供职于沙坡头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