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当年,启德机场初建成
启德机场所在的区域,是一片填海造地工程建成的土地。这一带最初的用途,其实并不是用来修建机场。
在上世纪初,商人何启和区德筹集了一笔资金,在九龙湾北岸一带启动了填海工程,打算建造名为「启德滨」的城市花园。但兴建城市花园的计划因种种原因搁置,这一块土地便因此而被空置了下来。後来,这片土地被英国殖民政府以100万港币买下,建造成机场,命名为「启德机场」。而「启德」这两个字,便分别取自於当初筹资填海造地的两位商人。
1925年农历新年,启德机场正式启用。当时,机场中只简单铺设了草皮,也只供英国皇家空军和香港航空会使用。十年後,启德机场中的第一座空中指挥塔台和机库建成。次年,启德机场迎来了从槟城飞来的第一架民航客运班机。
那些年,启德机场经历的风风雨雨
二战中,香港被日本人占领,当时的日军为了将启德机场用作空军基地,迫使战俘拆除了机场周围的宋皇台和九龙城寨城墙等处,对机场进行扩建,扩大了机场的占地面积。
而在二战後期,启德机场作为日军军用机场遭到了盟军的连番轰炸,损毁严重。二战结束後,英军从投降的日军手中接管启德机场,并将其作为皇家空军驻紮的基地,为确保军机能够正常起降,便对损毁的机场进行了修复和重建。此後,直到1978年英国皇家空军迁往石岗机场,启德机场一直承担着军事和民用的双重航空运输职能。
1958年,英国殖民政府再次扩建启德机场,在九龙湾近海一带加建了一条全长2529米的新跑道,这条跑道也是启德机场起降民航客机的唯一一条跑道。1962年, 启德机场民航客运大楼建成。这幢建造成本近100万英镑的机场客运大楼,明确划分了出发层和到达层。机场出发层连接机场外配套架设的公路,方便乘机的乘客直接前往候机区。这样的设计,不仅在当时世界各地的航空建筑中都属於领先水平,甚至对现如今不少机场的设计建造也产生了影响。
扩建後的启德机场,有新跑道、客运楼、以及可同时容纳10架飞机的停机坪,初步拥有了现代机场的基本架构,正式成为香港连通世界各地的国际机场。
後来,城市的发展落下了启德机场
根据相关资料的记载,随着战後全球社会经济活动的逐渐恢复,世界各地之间的交通往来日渐频繁,在启德机场起降及停泊的航班数量也不断增加,而启德机场的承载能力,却明显已难以应对越来越频密的航空交通运输。
面对这样的情况,如果要提高启德机场的容量和航空运输承载能力,那麽,最有效的方法大概就是再次进行扩建。然而,当时启德机场周围的环境,却并不允许它继续向外扩展。
七、八十年代的香港,正直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 那个时候的九龙城一带,居住人口十分密集。当时,在启德机场周围建起的民居高楼已把机场层层包围,一些住宅楼甚至已经建到了跑道附近。在这种情况下,扩建机场无疑需要耗费极大的成本和代价。
同时,密集的民居、环绕启德机场的山丘、再加上延伸向海湾的跑道,种种因素都为在启德机场起降的航班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不容小视的安全隐患:在高楼和群山的遮蔽下,飞机驾驶员需要避开山岭,在距离居民楼顶极近的空域进行低空操作,控制飞机转弯并调整好角度,对准跑道入口,才能进行安全降落;启德机场周围的山脉也形成了复杂多变的低空气流,杂乱的气流常在飞机起降时带来突然的风向改变,让飞机更容易失去稳定、偏离原定航向。
为了应对启德机场如此复杂的地形环境,航空公司往往派出经验丰富的飞行员来执行相关航班的飞行任务,但就算如此,也还是难以避免飞行事故的发生。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在启德机场曾发生过12起空难,致使270人不幸遇难。而由於机场周围人口密集,一旦发生飞行事故,也更容易波及周边,造成难以预计的灾难。可以说,择址修建更安全的大型机场已成为了这座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如今,旧照已泛黄,回忆却未褪色
随着1998年7月6日淩晨的最後一班机飞离腾空,这个经历过风雨飘摇、见证过城市变迁的机场顺利完成了它肩负了近80年的航空运输使命。
然而对於一代香港人而言,尤其是曾经居住在启德机场附近的居民,那些关於这座机场和飞越头顶上空的飞机的印象,却仿佛已刻入记忆深处,历久弥新!
一张张巨大的飞机穿越居民楼的旧照片正向如今的人们讲述着当年的故事:机舱中的乘客正惊叹于航班降落时,眼前所见再也不是开阔辽远的崇山峻岭和田野河流,而是拥挤的城市街道、鳞次栉比的民居高楼、以及步履匆匆的人群。定睛看去,似乎连楼中居民的一举一动、室内的家居装饰都能看得一清二楚;然而对於地上的人们来说,这些不时就在头顶轰鸣掠过的庞然大物似乎并不显得十分稀奇,仿佛早已司空见惯,融入了忙碌的日常生活之中,为那个时代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