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业属战略产业,重要性毋庸置疑。疫前,香港航空业占本地生产总值(GDP)接近5%,香港国际机场每日有超过1,100班航机升降,每月接载约6百万位旅客到全球超过220多个航点;航空货运方面, 虽总量只占香港贸易量大概2%,但总值却占香港贸易总值超过40%。由此看来,不论客运或货运,航空业绝对关系着本港经济的命脉。
航空业与旅游业唇齿相依、息息相关。航空不仅是出行的大交通,更是旅游业重要的上游产业,是旅游市场和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2019年,有4千9百万跨境游客乘飞机进出香港。疫後,这一数字於2020 年全年骤降88%。今年1-8月,客运量更较疫前同期狂泻98.6%,困境可见一斑。
疫情重创业界,要让旅游业破冰,航空的复苏至关重要。航空一日不见曙光,旅业就仍深陷不知尽头的黑暗隧道,看不见希望。现时,内地航空业已恢复至疫前八成。因此,通关复航於本港航空业、旅游业都迫在眉睫。惟有尽快通关,才能改变香港没有区域航线的窘境,才能让香港融入国家内循环,旅业才能和航空一同重启。
尽管短期而言,航空业和旅游业面对极大困难,但在中长期而言,航空业发展仍是机遇处处。透过香港机场的新建设,例如三跑和航天城,再加上《十四五规划》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国策支持下,香港可活用本港基建和特色地标,透过香港国际机场及湾区内的交通网络,拓展客源至整个湾区,驱动国际及国内双循环,打造「机场城市」,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国际航空枢纽地位。
预计明年底竣工、2024年全面启用的三跑工程,据研究能於2030年贡献本地GDP 的5%,大幅提高香港机场的综合运营能力。当三条跑道全数启用後,机场每小时处理航班数由现时的69架增至102架,客运量由每年处理7,500万人次增至1.2亿人次,货运及航空邮件总量由500万公吨增至900万公吨。早前中央宣讲团莅临香港,再次表态支持三跑建设,并且建立粤港澳三地空管协同合作机制,为三跑的发展,注下强心针。
占地25公顷,集零售、餐饮、娱乐、办公大楼、物流中心及大型表演场地为一体,将在明年陆续落成的SKYC I TY航天城,是将香港机场从单纯的出入境运输枢纽,升格为「航空都市区」的重要一环。机管局计划在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的旅检大楼及航天城之间,兴建一条长约850米的「航天走廊」,与附近的几大基建如港珠澳大桥、屯门至赤鱲角连接路、亚洲国际博览馆及青马大桥一起,形成香港独特地标群。与杜拜国际机场相似,升级後机场功能更加丰富,将成为市民可享受休闲、娱乐、度假的「机场现代度假区」,配合机场周边的酒店群,为旅客带来全新体验。
而大屿山本身丰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赋予这片区域更多的延展空间:亚博馆扩建後,将可容纳逾二万人,为会议展览、文化演出甚至体育活动提供场所;运房局打算利用机场北面的临海位置,将其打造成水上湾畔设施,提供游艇会、水上中心等一站式海滨服务。加上大屿山现有的旅游资源,如香港迪士尼乐园、昂坪360、大澳渔村、郊野公园、行山径、沙滩等,将合为一体,利於本港旅业发展绿色生态游、文化创意游、亲子游及商务会展旅游等高增值领域,有助旅游业的复苏。在此基础上,香港国际机场将演进为综合性的航空港,整个大屿山则转型成为多元化的机场旅游「城中城」。
此外,航空城所在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集「机场经济」和「桥头经济」於一身,是世界上罕有的「双经济」交汇点。机场既连接全球各地航空,又通过港珠澳大桥直抵其他湾区城市。畅通无阻的立体交通网络——渡轮服务、跨境巴士、高铁及港珠澳大桥等,不断扩大一小时的交通半径,大大吸引湾区市民在香港国际机场转乘飞机。若政府适时简化入境手续,加强对外宣传,并考虑发展低空飞行(直升机服务)、游艇等多样化通航交通,以香港国际机场为圆心的航空都市区,将一跃成为辐射湾区8千6百万人的窗口城市,湾区「一程多站」的网络雏形已可窥见。
诚然,机场城市的搭建非一朝一夕。但本港极佳的航空发展基础已为未来航空、旅游,乃至香港整体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疫情这一分水岭下,政府需提供业界持续不断的支持、逐步开放的政策、恰逢其时的引导,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把握「大湾区纲要」、「十四五规划」、「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通过「机场城市」的打造,成为国内大循环的「参与者」和国际循环的「促成者」,让航空及旅游业界打破困局,迎来曙光,获得未来恢复及发展源源不竭的动力。
(作者姚柏良现为中国旅游集团研究院港澳研究总监, 此文10月1日刊於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