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云淡风轻
        文:子玉 图:东东


        上海,云淡风轻

        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里说,「鲁迅先生不游公园,住在上海十年, 兆丰公园没有进过。虹口公园这麽近也没有进过。」没想到,这麽近也没有进过的虹口公园如今却叫做鲁迅公园,而鲁迅先生就长眠在这里。

        曾经,一个普通恬静舒适的周六下午,天气晴好,微风柔和。我从虹口体育场地铁口出来,看到鲁迅公园的指示牌, 就循着走了进去。公园里人来人往,一派热闹的景象。健身跑步的、弹琴跳舞的, 天南海北的口音与各路音乐混杂在一起, 此起彼落,有些喧嚣,仿佛置身於农贸市场。

        这已是一个完全平民化的公园,处处弥漫着世俗的烟火气,与想像中的文学、诗和远方不太一样。

        先映入眼帘的是世界文豪广场。这些名人塑像在这个公园显得有些另类。普希金、托尔斯泰、狄更斯、歌德、巴尔紮克、莎士比亚、但丁、雨果、泰戈尔、高尔基这些文坛巨匠,或坐或站,一个个静默无声,估计他们听不懂周围的人们在讲些什麽,也搞不明白自己为什麽会来到这里。他们脚下有柔软的土地,身上却只有固化的文学标签。也许真正鲜活的文学还隐藏在他们内心深处,世人所能触及的仅仅是他们作品所展现的表像而已。


        图1-2:硕大的上海手绘地图墙下,一个戴眼镜的老先生坐在椅子上悠闲地翻着杂志/上海特别文艺的大学路

        说实话,我不是专程来拜谒鲁迅先生墓,而是去多伦路恰好路过这里。这次来上海,主要想走走街巷逛逛弄堂。在我眼里,大上海与老上海折叠在一起才更有故事,就像一本恢宏华丽业已褪色的旧书,虽然浸透着岁月的沧桑,但内里的故事仍然是篇篇锦绣,这些故事如同涓涓细水流淌在巷弄里,代表了上海五光十色的景象,吸引着人们去挖掘、去触摸、去感受。

        朋友推荐大学路,说特别文艺。碰巧我住在五角场的一家酒店,走过去,20分钟左右。大学路不长,两侧商铺林立、主题各异,商家的盆栽花景与路上的香樟树构成的风景赏心悦目。路上有概念书店, 也有气味书店;有咖啡屋,也有茶室;有中餐西餐,也有酒吧,建筑装饰同样混搭有趣,吸引了不少年轻的情侣。在猫的天空之城喝咖啡时,我注意到有人在看书, 有人在玩手机,有人在写「寄给未来」明信片。硕大的上海手绘地图墙下,一个戴眼镜的老先生坐在椅子上悠闲地翻着杂志,桌子上放着喝了一半的奶茶。说不上来这里到底是书店、邮局还是茶歇处,有种一切随您,活在当下的惬意。

        相比白天,大学路的晚上更热闹, 因为处於高校集中区域,不少大学生云集於此。三两知己密友,吃吃东西,聊聊生活,甚至且酒且狂,度潇洒的青春时光。大学路是上海现在生活状态的一个折射, 人们在追求物质的匆忙脚步中,需要这麽一块可以慢下来的地方,不豪华讲究,但轻松自在,闲时静处,可以感知精神世界中的点滴快乐。

        现代的上海,很像五角场,五个进出口,可以方便地通达不同的目的地,选择什麽放弃什麽一目了然。大上海,敞开胸怀包容一切,既有多元化的开放特质,又有精益化的匠人精神。


        多伦路晚霞夕照的温情光影

        老上海又会如何?於是,想去多伦路找寻些旧日痕迹。

        但当我经过鲁迅公园时,阿Q、祥林嫂、孔乙己、单四嫂子、九斤老太、闰土、甚至藤野先生都浮现在我脑海里,他们都是鲁迅先生用笔精雕出来的生命,有血有肉,闪烁着人性的光芒。而那个文学之巅的鲁迅,那个也彷徨也呐喊的鲁迅, 那个提携了不少文人後辈的鲁迅,就安息在这闹市的公园里,一侧与世界文豪广场为邻,另一侧则是韩国抗日义士尹奉吉上海义举纪念地梅园。

        一个韩国旅游团正走进梅园,他们来凭吊他们的义士。我把目光收回,转头就看到高高耸立的鲁迅先生。他坐在藤椅上,左手握书,右手搭着扶手,默然注视着来来往往的人。背後就是他的墓地和纪念馆,如果不是有人在旁边打太极拳,还有三三两两的人在聊天,他的长眠之所会显得更加冷清更加孤独。墓旁有樟树,有松柏,有桧树,树高枝密,叶子长青。虽然也有草坪,但整齐划一,缺少他笔下百草园的无穷奇趣。

        鲁迅用他那手术刀一样的笔冷静地解剖着社会,但真实的他更像萧红笔下的邻家大叔,笑是明朗的,走路是轻捷的,吃点清茶喝点花雕,喜欢北方面食,爱坐在藤椅上抽烟,气喘的时候咳嗽虚弱。同样来自东北的作家迟子建说:「神化鲁迅, 将他符号化;矮化鲁迅,将他妖魔化;强化鲁迅作品无人能及的思想性,视他作品的艺术创造性而不见,都不是客观评价。」在鲁迅墓前,我的思绪忽上忽下, 鲁迅和他的年代距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坐到另一张空椅上,想穿越时空和这些文人前辈们对话交流

        也罢,纪念如风。离开鲁迅公园, 向南走不远穿过四川北路就到了多伦路, 一眼就望见约有4米高的牌楼,牌楼顶端上书「海上旧里」与「多伦路文化名人街」。这条文化街区文人荟萃,鲁迅先生的故居山阴路132弄9号也属於这里。比起鲁迅纪念馆,这条街区热闹多了。除了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柔石、丁玲、冯雪峰、沈尹默等人都曾在此生活居住过,可以说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化界的大本营。走过牌楼,沿着褐红色石方砖铺就的路面漫步前行,一座座中西合璧、风格迥异的建筑非常显眼,孔公馆、左联会址和纪念馆、永安里、景云里、夕拾钟楼、王造时寓所、鸿德堂、公啡咖啡馆、内山书店旧址等,再加上遍布其中的文化名人雕塑及简朴的黑色路灯灯柱,还有晚霞夕照的温情光影,一下子就让我体味到了那已消逝年代的气息。

        旁边,几个香港人不停地与沿街文化名人雕塑合影,一个说,这是谁啊?另一个说,名字写的是瞿秋白,不认识,估计好有名就是了。我看着瞿秋白的雕塑, 想到的却是他和杨之华的爱情、他与鲁迅的友情,还有这个书生领袖在福建就义前所说的四个字「此地甚好」。那是一个有坚定信仰的时代,文人书生不仅仅读书教书写书,而且心系家国,提笔如剑,甚至舍生取义。看看这个柔石,他是左联五烈士之一,也是为信仰而死。鲁迅为纪念他们,专门写《为了忘却的纪念》,我还记得後面的几句话是这样说的,「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里,他们却是走向刑场了;去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逃在英租界,他们则早已埋在不知哪里的地下了; 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里,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我又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不料积习又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写下了以上那些字。」今天,我在这里缅怀这些文人斗士,想到鲁迅所说「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不免有些心痛。这些很好的青年,确实值得我们代代铭记。

        多伦路上还有一组雕塑,坐在藤椅里的鲁迅先生正在与青年文艺家谈话,鲁迅着大褂,左手点着烟;目光炯炯,微仰下颌,谈话轻松亲切,聆听的青年认真专注。我不禁坐到另一张空椅上,想穿越时空和这些文人前辈们对话交流,学习他们写书着文的真实本领,得到文人厚重家国情怀的滋养。

        待我走出多伦路时,晚霞已经褪去了光彩,再次穿过四川北路,发现路边一家小杨生煎店生意红火,不少人在排队。市井的上海,又回到了眼前,热气腾腾。时代滚滚向前,生活还在继续。

        过去从未忘记,未来已经到来。

        欢迎赐稿,来信请至ctsmagaz@6666693.com
        欢迎关注《最正规英国365网站_36365快速检测中心_Bet体育365提款验证 》月刊微信公众号
        欢迎关注《最正规英国365网站_36365快速检测中心_Bet体育365提款验证 》月刊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