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爷爷陈清祥先生(右)身着不合身的崭新中山装,於首都北京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满船的白帆。」每当耳边响起这段熟悉的旋律,不知让多少漂泊在外的海外游子潸然泪下。这里的每个音符都唱在了中华儿女的心坎,每句歌词都烙印在炎黄子孙的心底。
(一)
在中国近代史上,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有着三次规模宏大的人口迁徙事件——走西口、闯关东和下南洋。居住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居民,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迫于生计和环境,只能选择下到南洋打拼,我的太爷爷便是在上世纪30年代,独自一人从闽南漂洋过海来到新加坡打拼谋生。
初到南洋,百业待兴,太爷爷白手起家建立起了自己的产业,并在新加坡当地资助了多所华文教育学校,尽绵薄之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事业有成之後,远在异国他乡的太爷爷最最挂念的,便是他魂牵梦萦的祖国——什麽时候才能回到祖国的土地上走一走呢?
20世纪60年代,正是风云诡谲的不稳定年代,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异常复杂, 彼时新中国同新加坡尚未建立外交关系, 太爷爷想要实现回国的愿望更是面临艰难险阻、一波三折。
太爷爷陈清祥先生在新加坡
那是一个如常的午後,红墙绿瓦、金阳满地,在温暖的新加坡傍晚,本是普普通通的一次例行身体检查,却宛如在太爷爷心头浇了一桶冰水。那份诊断出食道癌晚期的化验单,从太爷爷颤巍巍的手中滑落,无情地随风飘去。那是一个个多麽难捱的夜晚啊——旅居他乡的游子,风烛的年龄,残破的身躯——天苍苍,海茫茫, 山之上,人有念⋯⋯所有的家人和朋友都劝阻太爷爷不要再想着回国的事情了,应该安心留在新加坡,接受当时最先进的医学技术治疗,回国途中的舟车劳顿岂是一个晚期癌症患者所能承受的。
但是,这没能阻止一个执着的爱国游子去找母亲。在生命最後的日子里,太爷爷毅然决然踏上了归国之路。
一次次转机、一次次换乘,飞机、火车、长途汽车⋯⋯山水迢迢、一路颠簸, 太爷爷克服艰难险阻,跨过了近5000公里的直线距离,来到了祖国的心脏——首都北京。当他抵达北京时,几乎已经无法进食了。一杯牛奶,在我们生活中是多麽常见的饮品,而对於食道癌晚期的患者来说,连这麽一口牛奶都无法喝下去。一定是回到祖国那份激动的心情压过了身体的痛楚,他仿佛在激燃着自己最後的生命, 去实现对祖国许下的庄严承诺。
在太爷爷上衣的口袋里,一直装着的是在新加坡已经准备好的遗照。他带着一颗虔诚的赤子之心、带着准备好的遗像, 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太爷爷是下定了莫大的决心,回到了祖国,就没打算再回去了。能来到天安门前,来到首都北京, 还有什麽是一位海外游子放不下的呢?
(二)
太爷爷的故事距今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他带给我的感动,不因岁月的轮转而磨灭,却是历久弥新,愈加真实。2017年的盛夏,我来到中国台湾参加两岸青年文化交流活动,时隔13年,终於见到了在台湾的伯父。
在同伯父谈笑间,我们又回忆起了十三年前历历在目的往事——那是2005年4月29日,胡锦涛同连战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两双手伸过最近处距离135公里的台湾海峡、伸过60年的历史风雨,紧紧地握在了一起。时值伯父从台湾回家探亲,在电视直播上看到了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当时的他紧紧地抓住我的肩头,口中的闽南语喃喃道: 「阿弟,阿弟啊!你看,你看他们握手了, 握手了啊⋯⋯」当时的我年纪尚小,不知道伯伯为什麽如此激动,也不明白他为何看着电视的直播就流下了泪水。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现在的我终於能够理解,一湾浅浅的海峡, 阻挡不了两岸浓浓的思乡之情,阻挡不了游子归乡的心愿。
香江溢满中国红
(三)
祖辈、父辈的爱国情怀都不曾离我们远去,这一份对国家的热爱与忠诚,跨过历史的长河,穿越历史的峰峦,在代代传承中历久弥新,变得更加温暖且更具有力量。这份家国情怀的传承,不仅仅是一种情愫、一种认同,更是一棵生长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树——在青春热血流淌中,足以顶天立地的树。在我们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着这棵树,五十六个民族,十四亿中国人共生共长,撑起一片屹立不倒的民族之林、华夏神州。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香港青年,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心怀祖国、面向世界,更要时刻把握国家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积极成为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推动者,踊跃成为香港同内地文化共融与交流的沟通者,用自己实际的行动诠释当代香港青年对「家国情怀」的深刻理解,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香港的繁荣稳定,贡献青春力量。
我在哪里,祖国就在哪里——无论在极北的冰川,还是烈暑的沙漠,是海的对岸,亦或是江的源头,心之所向,民之所望——我们在哪里,祖国,就在哪里。
( 作者现供职於集团社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