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949年为原点向两边延伸,一边是「新中国」的书、一边上溯「民国版」,从百年间的出版物中每个年份找出一本读一读,写下笔记,汇成《纸年轮》。作者张冠生在自序中写道:「一次年轮式的阅读是纪念仪式。不是一群人的纪念,是一个人的纪念;不是广场仪式,是内心仪式⋯⋯纪念父母让我上学,老师教我认字,让我有阅读能力。纪念着书立说人和出版者的心血劳作,惠我读及百年。纪念辛亥革命搅动百年历史风云,使我看到并感受家国顺逆沉浮。」
1911年,皇朝将去、共和将立,《少年》杂志以「民智之源,端在少年」为中国变局添上第一抹亮光。其後的《中华初等尺牍》《作文法》,如同少年跌撞前行的一步一印。《法意》《短篇小说》在「世界的生活竞争一天忙似一天」时开风气之先。《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历史哲学纲要》宛如努力学习的少年成长为初步建立世界观人生观的青年模样。《亚里士多德》《清代学术概论》《理想国》《诸子概论》等汇聚了流传久远的民族文化与世界共有的精神产物,「从历史长期趋势看,总是人道、正义、自由、理性取得最终胜利」。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战後国际政治条约集》《全民族战争论》单是「想着这些文字的起草、修改、定稿、签署、翻译、传播是如何不易」,已然「心生感动。」《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沦陷区》《中国史话》《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是广大人民在物质饥寒、精神备受摧残的情境下顽强守护的民族史实。
1949年,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中华大地万象更新。《胡适思想批判》《毛主席语录》犹如已建立世界观人生观的青年经历惊涛骇浪走向壮年。之後是一段书籍匮乏的特殊时期,《王杰日记》「为求表扬而做假的细节没被删去,也许很偶然,却保留下非常重要的历史真相。」《常用药物手册》紧扣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实用工具书在那时是大家无可选择的「一时之选」。
1978年,改革开放、神州复苏。《随想录》《第三次浪潮》《宽容》,从一元化的封锁区跨入多元化的、开放包容的新形态。《吴宓与陈寅恪》《邓小平文选》《顾准文集》《陈寅恪的最後20年》《历劫终教志不灰》《徐铸成回忆录》《中和位元育》记录着吴宓、陈寅恪、邓小平、顾准、顾颉刚、徐铸成、潘光旦等前辈用进步思想探索民族富强道路的印记。《大寨红旗的升起与坠落》详细记录了「新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波及面最广、涉及人数最多的群众运动」。《胡风三十万言书》《这个世界会好吗》《荒废集》推动着我们反思,「在前人思想过的地方,重新和继续思想,才会生出烛照现实的思想之光。」
「微不足道,毕竟是光。因为是光,微亦足
道⋯⋯」从《纸年轮》中回顾过往百年的世纪变迁, 映照曾经、可鉴未来。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本属於桃花源的意境,俗世里,守着书,也能感受到。」光总会带来明亮、希望和温暖。
( 作者现供职於最正规英国365网站_36365快速检测中心_Bet体育365提款验证 旅行)